“荞麦粉”彝民族的故事,彝族地区优质农产品 二维码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有普通荞麦、甜荞、乌麦等,彝语称普通荞麦为“格”、甜荞为“格茨”、乌麦为“格秾”,荞麦是一种蓼科植物,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分枝;叶宽三角形,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叶较小具短柄,叶柄基部黄褐色;花序总状,花冠和花萼白色或淡红色,椭圆形,花柱较短;瘦果长卵形,上部棱锐,下部棱圆钝。成熟期和收获期在7—9月。彝族地区栽培的荞麦有三个品种苦荞、黑苦荞、甜荞。甜荞适于生长在不同的海拔地区。苦荞、黑苦荞一般产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高寒地带。它是一种野生植物,是一味中药,是人在长期栽培、种植、培育而来。荞麦在彝族地区种植历史悠久,很早就有应用荞麦治疗虚寒等症的记录,人说荞麦种植起源于中国,中国在西南地区。彝人说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粮食最古老的是“荞麦”。现彝族地区种植荞麦,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凉山、贵州、云南等地彝族地区都有种植。彝族古文典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中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彝语称荞麦为“格”,“格”在彝族语言是“爱”的意思,彝族人对荞麦是情有独钟的,也对荞麦的栽培、种植、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和贡献。荞麦是彝族人的主食之一。荞麦的生长环境与彝族人的生存环境相适宜,被彝族人尊为“生命的母亲”,受到人们的崇拜。在远古的时候,天神撒下荞麦种子,彝族祖先辛苦耕种,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彝族人年年举办火把节和彝族年,进行祭祀仪式,将荞麦敬献给祖先。在婚礼、葬礼等民族活动中,彝族人把荞麦当作贵重的礼物献给亲人,表达对亲人的祝愿。在日常交往中,荞麦也成为人们相互传达情感的礼物。千百年来,荞麦已经融入彝族人的血脉中,成为人们精神和灵魂的重要维系品。荞麦在彝民族心目中,已经用“母亲”和“爱”来表达。 荞麦 荞麦还是一味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本草纲目》载:荞麦性味苦、平,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炼五脏滓秽”,认为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荞麦的麦粒、根及全草皆可入药,可用于治疗肠胃积滞、胀满腹痛、湿热腹泻、痢疾及妇女带下等疾病。苦荞能通便润肠,被民间称为“挣肠草”。家庭常用荞麦糊,可缓解夏季肠胃不和而导致的腹痛腹泻症状,起到降气宽肠养生保健作用。制作及服食方法为:取荞麦面粉15克,文火炒香,加水煮成稀糊服食即可。另外,荞麦还具有安神、益气活血、清热消肿祛风痛功效。《齐民要术》记载:“头风畏冷者,以面汤和粉为饼,更令罨出汗,虽数十年亦愈”,种子供食用或作饲料。根供药用,理气止痛,健脾利湿。荞麦,中药材名。本品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功能主治为: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蓘疬,汤火灼伤。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本草备要》:解酒积。《安徽药材》:治淋病。《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防便秘、排毒养颜的功效,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慢性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长期饮用“苦荞麦茶”,对健康颇为有益。 黑荞麦 甜荞 荞麦粉又称苦荞粉,彝语称“格嫫”,原料用生长在彝族地区海拔2600以上高寒无环境污染地区生长的苦荞麦。经浸洗、脱壳、磨粉等工艺精制而成。苦荞麦粉色泽暗黄,粉质细腻,千层粑、苦荞粑是彝族人的食用食品。也可与小麦粉混合制作日常生活的面条、馒头、饺子、糕点等食品。具有营养保健、降低胆固醇、降血糖等功效。主要成分是芦丁,又名维生素P。而芦丁在其它谷物中几乎没有。苦荞麦营养价值非常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生物类黄酮营养物质,更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营养物质,其中镁的含量是小麦面粉的11倍以上,铁元素是其它主粮的2-5倍,锌为1.5倍以上,锰为1.4陪以上,硅含量比小麦粉高5倍以上,锂含量高5倍以上,钾为小麦的2倍,大米的2.3倍,黄玉米面的1.5倍。营养保健 苦荞麦粉中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 苦荞麦粉 千层粑 苦荞粑 有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