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维码
彝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四川省布拖县地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特别是布拖彝族自古喜爱银饰制品。他们制作的银首饰高贵典雅,实现了服饰、银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古朴大方、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体现着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民族学、文化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2008年6月14日,银饰制作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0。 四川省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布拖彝族银饰按照用途可分为酒具、餐具、首饰等多种。其中酒具包括银酒杯、银酒壶等,餐具包括银碗、银筷子、银盘子等;银首饰品种繁多,包括耳环、手镯、纽扣、戒指、胸牌、领饰、耳链、耳坠、头饰等。这些银饰制品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形态各异。 在彝族女子的穿戴中最贵重的是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胸饰一般长达1米左右,一般需用纯银10多斤,由6至8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由太阳、月亮、星星、羊角、蝴蝶、麒麟、飞鸟、火轮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做工精细。颇富立体感的华美胸饰已成为彝族银饰中的珍品。加工彝族银饰工序和其它金银花丝工艺类似,是一个细致的技术活,仅使用的工具就需要200多种。每件银器制作前要精心设计,需用天平称出银料,并将其放在“银窝”(坩埚)内,在火炉中熔为液体,接着将银水倒入铅模冷却成银条,然后把银条用特制的工具打制成各种形状的银片,银片经模子挤压后就是银器的雏形,最后经上胶、雕花、镂空、焊接、打磨、上光等十几道甚至是几十道工序,一件彝族银饰才算制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