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梅葛”:楚雄彝族的口头传统

 二维码

王自梅 石涵 民俗学论坛 2024-04-14 19:30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梅葛”:楚雄彝族的口头传统




图片

“梅葛”一词系彝语音译词,指云南省楚雄州境内彝族罗罗泼、俚颇等广大彝族支系普遍存在的口头唱史传统,主要在楚雄州姚安县、大姚县、牟定县、禄丰县和南华县等彝族区域流传。梅葛唱史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民众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搜集工作,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梅葛被搜集整理出来,1959年,《梅葛(彝族史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汉译本的形式出版。


图片


图片





1

历史渊源


图片

关于梅葛,民间有不少说法,其中以姚安县马游坪的传说最为出名。据说,在古老的年代,生活在马游坪的彝族先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的生活。一天晚上,一个叫朵觋的小伙子收工回家,头被树上挂着的葫芦碰了一下,很疼,朵觋开口就骂,把葫芦扯下来丢下山箐。但他却不知道这个葫芦乃天神所变,天神见世间凡人如此对待葫芦,非常想不通,晚上就托梦责问朵觋,问他知道不知道人都是从葫芦里来的,朵觋说不知道,这里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天神很失望,说:"你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世上万物从哪里来,难怪你们不知道祭祀神灵。"于是决定开启人的灵智,每晚用托梦的办法给朵觋传授《梅葛》,并传授祭祀礼仪。但传了八个晚上,朵觋记住了后面又忘记了前面,怎么也学不会。天神很着急,因为天神只能在人间逗留九天。如果用文字来传授,效果会好,但天神离下凡时忘了带文字。情急之下,天神创造了梅葛调,用唱的形式把《梅葛》完整地传授给朵觋。临走时,天神告诉朵觋,他从此以后就是通天人之际的"朵觋",一半是神,一半是人。每年旧历的十月八日是山神树神水神等诸神聚会的日子,在那一天祭山并吟唱《梅葛》,会得到各路神灵的护佑。


图片


从那时起,人间有了朵觋(毕摩),不仅主持各种各样的祭祀,还负责传唱《梅葛》,人们也知道了敬畏神灵,让心灵找到了慰藉的依托。人们还学会了唱《梅葛》,脑海中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领悟到了音乐的美妙,体会到了舞蹈的乐趣,从此彝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梅葛调,会走路就会跳葫芦笙舞。但因为没有文字,《梅葛》只能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传唱的人越来越多,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梅葛》的版本也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变化,创世、造物等主体部分大同小异,被彝家人奉为“根谱”,被研究者视为“史诗”,看成彝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图片



2

主要内容及分类


图片

民间在谈论梅葛时,往往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分为“赤梅葛”和“辅梅葛”,其中赤梅葛专指在丧葬仪式上毕摩演唱的内容,辅梅葛主要指在建房、婚嫁和祭祀仪式上演唱的内容。从调类上分,赤梅葛所用调类为“丧调”,辅梅葛所用调类为“喜调”。赤梅葛和辅梅葛最初均由毕摩师徒相传,内容古老、形式稳定,故人们又将它们称为古腔调,以古腔调唱诵的“创世”“造物”“丧葬”等部分构成了《梅葛》史诗的主体部分。

图片
图片

广义梅葛则包含了一切用“梅葛调”演唱的内容,有的按演唱场合将梅葛分为可以在家中演唱的“家梅葛”和只能在山野演唱的“山梅葛”,前者主要对应于“创世”“造物”部分的内容,后者主要对于“恋歌”部分的内容。有的依据各个年龄层次的歌手喜好的不同或唱诵者身份的不同将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和娃娃梅葛等。其中,“老年梅葛”主要用古腔调吟唱,内容古老、形式稳定,主要向后代传授祖先历史和生产生活经验等相关知识;“中年梅葛”主要倾诉中年男女生产生活的艰难和压抑,内容曲调比较凄惋忧伤;“青年梅葛”属于男女青年山歌对唱,主要用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传情达意,演唱中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又叫儿歌,主要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和知识的传授。


图片



3

意义和价值


图片
图片


梅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含了彝族民众长期积累的关于万物起源、生产生活等诸多民族的“历史知识和见闻”,反映了彝族民众的世界观和对万事万物的丰富想象,它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彝族民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学价值。




    作者:王自梅(云南大学文学院),

    石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图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