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夏天的气氛逐渐浓郁,四季如春的云南中部,阳光也带上了一丝炙烈。走在楚雄州的街道上,四处可见繁茂植物和艳丽花朵,使人沉浸在绿树与鲜花的海洋中。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高原,跨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东靠昆明,西接大理,南连普洱和玉溪,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楚雄州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7%,其中彝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此外还有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白族等民族聚居于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和灿烂多样的文化造就了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楚雄州,“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都是它的名片。非遗手工技艺彝族刺绣,则通过绣娘手中的小小针线,将丰富与灿烂浓缩在一件件衣服和绣品上,向世界展示着****的美丽。

琳琅满目的彝绣商品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彝族百姓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彝族姑娘们把飞翔的鸟、盛放的花、翩跹的蝶,绣在布中,穿在身上。彝绣,也将她们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楚雄彝绣亮相米兰时装周
尽管彝绣服饰精美华丽,但长期以来,彝绣绣样多以传统民族元素为主,发展一直难以突破,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受到限制,其文化和技艺传承也依赖家族中女性的口口相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一沿袭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楚雄州做了很多努力。如楚雄州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组建以彝绣为主营业务的州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创成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制定中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2023年,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2.25%;彝绣经营户538户,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全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570元,同比增长12.26%。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照顾家庭的绣娘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彝绣产业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当地女性的精神面貌及家庭地位。
此外,彝绣产业还带动当地2000多名残疾人就业。“现在我们家一共吸纳了2121个绣娘,当中有109个残疾人,621个脱贫户。”彝族服饰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海燕介绍道,她的母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创建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以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为主要用工对象,采取固定用工、灵活用工,计件计酬方式兼顾特殊群体生活与增收需求,解决了很多残疾人的就业难题。

彝绣服饰
彝绣产业发展给楚雄州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发展和绣娘收入提升,也包括精神和文化上的自信与认同。彝绣服饰不断走出楚雄,登上纽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让全世界认识了彝绣的美丽,更让彝族与楚雄丰富的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以前大家觉得彝绣服饰是我们彝族自己的服装,自己穿就行了,但是现在穿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老百姓看到就会觉得我穿着我的民族服装,我就是最美的,怎么漂亮怎么穿,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全国人大代表、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表示。

楚雄时装周
如今在楚雄,古老的彝绣不再拘泥于民族服饰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表达,在传承者们的不断努力下,与时尚和潮流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青睐,逐渐成为楚雄当地一张亮眼的新名片。在针线勾勒的一幅幅生动作品中,楚雄彝绣的独特光彩,将被全世界更多人所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