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

 二维码
原创 贺美莲 农业信息化 2024-06-11 12:15


本文收录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3年**2期

图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问题逐渐展露,对此,乡村政府应积极寻找新的应对策略,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于此,该文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策略加以分析,希望通过该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营主体;乡村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因此,乡村政府应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村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


1.1   农业大户

农业大户一般指相比较于普通农户经营规模较大的种养农业大户。这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种养知识与技术,相比较于普通经营农户而言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但通常情况下这类农业大户由于规模限制与经营人数的原因,导致产出的农业产品品类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1.2   合作社

合作社指的是由若干农户组织构成的经济互救组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扩大了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同时也提升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合作社的基本宗旨是谋求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利益,实施民主管理经营模式。调研结果显示,屏边苗族自治县存在约1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此可见,合作社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组织性与规模性,且经营种类与生产产品的品类较多,抗风险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3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农场经营人员与主要劳动力皆为家庭成员担任,且农业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产业。一般来说,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相对普通分散经营农户较大,且通常家庭农场会具备一定的专业生产设备及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4   企业

相对于普通农户与合作社等初级组织来说,企业一般具有更广的市场经营范围与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企业一般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让农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维护市场稳定,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产业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

乡村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点与现状


2.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同时,“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随着政府出台相关农业扶持政策,整个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发展、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了乡村地区实现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发展,不仅有益于打破乡村地区的科技闭塞局面,同时也可以充分提升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产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2.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虽然乡村地区农业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但部分发展问题依旧存在。以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举例,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因此地区发展极为缓慢。屏边苗族自治县全县人口仅有约1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76人,地区长期存在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且由于地区发展进程缓慢,导致当地人口增长率逐渐呈现负增长趋势,人口的减少抑制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且由于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不足的原因,当地很多农业经营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农业专业知识水平储备量不足,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进而无法让当地农业生产产能得到有效提升,阻碍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人口不足也就注定了当地的农业无法实现大规模发展。规模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前提,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也能够通过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力劳动负担。

土地流转不畅也是阻碍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依仗,由于目前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缺乏有效管理,且土地流转操作不够规范,所以导致多数乡村地区土地流转混乱,土地流转市场风气较差,农业经营主体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2]。










  3

乡村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策略


3.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完备的土地流转制度,能够让乡村地区农业发展得到保障。故乡村政府应积极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整顿当地的土地流转市场,给出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章程,以便农业经营主体维护合法权益。例如,乡村政府可以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结合当地土地流转情况,明确地区土地流转标准以及基本操作章程,同时,对土地流转价格机制以及交易规则等作出法律约束。同时,乡村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土地资产评估机构以及相关融资机构的扶持力度,让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方面得到参考评估数据,形成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风气。

3.2   出台人才优惠政策

对于乡村地区,人口问题一直是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人才优惠政策,通过给予适当的福利待遇以及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优质农业专业人才回乡建设。或者设立一定的人才回流政策,号召优秀人才回流家乡,投入建设。优秀人才的召集不仅对于当地农业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农户积极投入农业现代化转型建设进程中来。例如,组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定期面向农户开展知识讲座,向农户普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帮助机械化农业生产在乡村地区得到普及,在提升地区农业生产产能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此外,对于已经回流乡村建设的优秀人才,当地政府应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政策,并加强对当地农户的引导,提升乡村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素质与管理能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贷款额度值,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贴息的优势作用,降低农户融资成本,设立专项基金,实现专款专用,助力地区农业建设。

3.3   提高乡村地区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为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道路。对于乡村地区,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建设就是迈出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步。互联网与无线网络的普遍应用能够有效拓宽农业经营主体出售农业产品以及获取相关市场信息的途径,在为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益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帮助农户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线上培训以及网络授课等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同时也可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管理中心的方式,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做出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培训,提升乡村信息资源配置率,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3]。

  4

结语


乡村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乡村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促进乡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提升当地农业建设水平,乡村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规范市场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手段,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地区农业生产产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图片

参考文献:

[1]陈曦.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影响因素及政策支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

[2]莫姣姣.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策略研究[J].营销界,2021(Z7):59-61.

[3]牛凯文,李赋中.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阻碍及对策[J].甘肃农业,2021(2):60-62.



作者单位:屏边苗族自治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