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古:赓续历史文脉 不断壮大彝文文学创作队伍

 二维码

中华彝学 四川省彝学学会 2024-05-23 12:02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划分为六个方言区,即东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北部方言。

北部方言区(四川及云南丽江、迪庆)共有约400万人口,大约80%的人只懂彝语。

彝文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彝文抄本古书的种类甚多,卷帙浩繁。有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传说、伦理、天文历算、故事、诗歌、格言、谚语、医药、宗教经典等方面的书籍。还有大量的为人民喜闻乐诵的文学作品。在四川彝族地区用彝文书写和记载的《勒俄特依》、《玛木特衣》和《妈妈的女儿》等脍炙人口的长诗,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些千万字的彝文古籍文献,即是1980年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现代彝文)选字的依据。国务院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规定了1165个彝文字符和120多个符号。

图片

《彝文规范方案》使用推广40多年以来,各方面的实践成就不可估量。特别是在彝族文学创作方面,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高质的发展动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代彝族文学创作队伍,是从阿鲁斯基、冯元蔚、沈伍基、赵洪泽、穆秀英、吉布里坡、勒尔俄诺、马拉呷、阿苦史格等开始,为彝文文学创作拉开了序幕。他们以彝文创作出许多具有传统特色和民歌风格的佳作。歌颂了党的英明领导和光辉的民族政策。这些诗,脍炙人口,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了人民群众,为彝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二代彝族文学创作队伍以阿蕾、马海黑呷子、吉赫丁古、阿说乌撒、贾瓦盘加、阿库乌雾、时长日黑、诺别木果、阿巴乌呷嫫、巴久乌呷、丁长河、诺尔伍萨、阿巴巫呷、沙马加加、沙马子初、石一达达、罗边木果、阿胡克哈等为代表。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冲破旧框框,不拘于传统的比兴手法,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追求诗的意境、诗的意味。如:吉赫丁古的《明天》、《花蕾》、《乌子的情歌》等, 《凉山文学》、《凉山报》陆续刊载了彝文小说作品。彝族女作者阿蕾的处女作《山茶花》是一篇彝文短篇小说。描写了彝族女青年茶花带领下,坚持作田间育苗试验,终获成功的经过。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彝族青年。

《情系山寨》是贾瓦盘加用彝文创作的彝文小说集,1991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贾瓦盘加的小说创作重在继承彝族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通过一个个发生在昨天的和今天的故事的讲述,把彝族社会的深层和表层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带来的人情、人伦、人性的某些反射在最灵敏的年轻一代彝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串联起来,生动地描绘出了彝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胸襟、智慧、才情。

《山魂》是彝族青年作者时长日黑用彝文创作的短篇小说集,1998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中收入了作者多年来创作并发表了的28篇彝文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性、文学性强,从不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阿说伍萨的《一封绝情信》,倮边木果的《木萨和阿依》等都是这类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图片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慕乌故什》(小仙鹤)是**部彝文儿童文学作品。作品中收集了作者根据彝族民间故事改编创作的三十四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儿童文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教育儿童爱祖国、热爱集体,培养儿童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凉山报》曾刊登书评,称“该书是有史以来彝族少年儿童看到的**本彝文儿童文学,深受小读者的欢迎。”

马海黑呷惹的《春天来了》、《家乡的雪》,丁长河的《花儿开放了》,阿巴乌呷莫的《百花盛开的时候》、《啊、阿嫫》, 阿说乌萨的《峨眉山游记》,沙马拉毅的《索玛花前的怀念》、《嘹亮的歌声》、《村寨的夜晚》等。这些作品,不少是以彝乡山水人情为题材。这些作者长期生活在生他养他的大山深处,对彝乡的山河、草木,人情和风俗特别熟悉,感受深厚,因此,这些作者常常以细腻的笔调,娓娓动听地向人们诉说彝乡的人事和情景,让人们与作者一道平静地而又潜心地去品味其中的深意和真情,去触及人们灵魂世界,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彝文文学是彝族文苑里娇艳夺目的小花,它萌芽于80年代初,短短四十年来,从小小说到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从报刊发表到集子出版,一发而不可收拾,彝文文学创作的空前兴盛, 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文学素养,熟悉本民族社会生活,能驾驭本民族语言的彝语文作者。许多作品获得了全国、省、州各种奖励。如:阿蕾的小说《根与花》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贾瓦盘加的小说集《情系山寨》获第4届少数民族文学奖,阿胡克哈的《冬天的太阳》、海来木呷的《母亲》、沙马拉毅的《寨子里的那天晚上》、阿巴乌呷莫的《流逝》、贾瓦盘加的《男子汉》等作品获得省州征文优秀作品奖。

进入新时代,第三代彝族文学创作新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涌现出了许多彝文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等各种题材的彝文创作的优秀作品。更可喜的是还有彝文长篇小说问世。如邱蓉(吉格喜珍)西南民大文学硕士,是当前学历最高的彝文作者。她的彝文长篇小说《司达蕃兮》(ꌧꅗꁧꑭ)成功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扶持项目, 已由四川出版社出版。

图片

《司达蕃兮》是一部彝文长篇小说,创作时间历时三年,描写了五个彝族女人的爱恨交织。她们与传统男人较量,与命运抗衡。作品中的五个女人,有的成了尘埃,有的苟且地活着,活着活着,希望的太阳升起来了。脱贫攻坚来了,她们胜利地活出了自我,成了新时代的主人。邱蓉通过作品《司达蕃兮》,讲述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彝族女性应该如何改变旧面貌,创建新的社会人生范式的主题。作为一名彝族女性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理性地倾情所感与所悟,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沉思与叩解古老民族的文化密码和文学灵魂。可以这样说,《司达蕃兮》为彝文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期待与希望。

阿克鸠射当前是彝文文学创作的***,产量最多的彝文作者。他的《梦落无痕殇依旧选》(ꒉꄩꇓꋒꋉ ꇓꋒꊿꇢꏿ)《雾中情缘》,阿克日布《温暖的火塘》(ꑱꈐꊷꆣꀕ)等,惟妙惟肖地、非常接地气地描写了乡村彝人的生活、情感。

在火红的新时代,彝文文学作者在热烈的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涌入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表现火热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如:贾巴甲哈、阿洛夫基的《情满家园》、敌日五有的《党的恩情》、黑惹子喊的《一只彝文书法史上的雄鹰》、吉布呷呷的《雪》、沙马加甲的《荞花开了》、王强的《孝敬前辈才能讲好历史故事》、吴华清的《祖国,坚强的母亲》、吉俄伍沙的《吉俄伍沙作品选》、麦吉木呷的《春风掠过山梁》等。这些优秀彝文文学作品,不断被广大读者发现,被各种媒体组织发现,并被筛选为各种奖励而光环四耀。不少优秀作品获得骏马奖、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山鹰奖等。

金沙江,哀牢山大小凉山,地灵人杰,文化丰腴,人才辈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像阿买妮、举奢哲、布都布居等这样的彝文写作大师,写下了彝文《彝语诗律论》等,他们从创作美学入手,阐述彝语诗歌的体式和声韵,探讨作者的学识和修养。堪称是一部优秀的彝文古代诗学指路经。千百年来,一直指引着彝族文学创作的风向。

民俗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宗教的变革,不断壮大的彝族作家队伍,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反映彝族火红年代社会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等,极大地不断地繁荣和丰富了彝族文学。在强大的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彝文作家队伍的强势壮大,也培育和壮大了彝文文学的众群读者。彝文作家和彝文读者,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彝族文学洪流。使千百年来的彝族文学真正地被传承和弘扬下来。在这强大的洪流潮中,必定会涌现出彝族文学的大作家、大诗人。

彝族文学历经沧桑、走过了曲曲弯弯的道路以后又回归了千百年来的本真。让当今盛世彝文文学与千百年来的古彝文文学无缝对接并迅猛发展。让人感到无比欣慰。

愿彝文文学作家群不断壮大,彝族文学不断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