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布拖县种植出的苦荞,70%以上被打磨成粉,10年来,约2万吨苦荞粉外销于世界各地,并深受国内外大众青睐。
2014年,布拖县共种植苦荞12350亩,产量约2162吨,实现销售收入865万元,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
6月的布拖拖觉镇日拍村,山野披绿,小溪潺潺,处处生机盎然。走进村庄,蓝白色的彝家新寨抢眼醒目,路边的杨树笔直挺拔,而成片苦荞地里随风摇曳的麦浪,一波接着一波,一层盖过一层,与夹杂其间黄白色、紫红色的洋芋花儿交相辉映,更显壮观。

苦荞产业 农民增收特色产业
“摘掉多余的荞叶,果实收成就会更饱满。”正在荞地里摘叶的日拍村村民也布么日外一家幸福地忙碌着,她说,“去年,她家种植了7亩苦荞,产量3500余斤,收入达6000多元,比以前的收入提高了1.5倍。”
“日拍村成片的苦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村民们增收的渠道之一。”布拖县拖觉镇镇长吉尔尔日说,科技示范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去年,日拍村种植苦荞1700亩,产量77万斤,实现产值150多万元,农民人均从苦荞麦中获得的纯收入达800元以上。
日拍村村民们的这种喜悦源自于该县在发展苦荞麦产业上,创建高产示范片,良种普及率扩大,真正发挥了科技引领的作用,高产示范片的创建提高了单产和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辐射带动了全县大面积苦荞生产增产和增收。

近年来,布拖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成立苦荞麦产业领导小组,并分片区包干负责,与各片区、乡镇分别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在适宜苦荞麦种植的拖觉4个片区日拍、乌科等16个村积极种植苦荞麦。
同时,为确保苦荞的质量,严格按照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方式壮大苦荞麦产业。选用良种,降低成本,严格播种、田管、病虫害防治等程序,在资金和政策上对荞麦加工企业给予扶持,提高荞麦的附加值,苦荞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
打造品牌 绿色名片享誉市场
苦荞,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神草”,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血糖、血压的三降作用,故被北京市中医院称之为三降粉。
布拖彝民族种植苦荞有着悠久的历史,种植上不用化肥只用农家肥,据专家检测,生长在海拔2300米-3400米之间的布拖苦荞与别地苦荞相比,在含有丰富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同时,芦丁类强化血管物质、矿物营养素、植物纤维素等各项指标均居榜首,其打磨出的荞粉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2004年,布拖苦荞被省农业厅确认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后,苦荞粉销量往往是供不应求,包装后的“火把圣地苦荞粉”成为了馈赠亲朋好友的**绿色保健食品之一,如今布拖注册的“火把圣地苦荞粉”已像一张绿色名片,发放到北京、香港、成都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一部分还漂洋过海走进了日本、欧美、南非等世界各地。
优质苦荞 引来企业纷纷入住
布拖山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主要开发经营“布拖洋芋”、“布拖乌洋芋”、“火把圣地干酸菜”等本地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而被誉为“五谷之王”的苦荞,更是公司经营的重头戏之一。
据布拖山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日子贸介绍,去年“布拖洋芋”、“布拖乌洋芋”、“火把圣地干酸菜”和“火把圣地苦荞粉”四产品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0万元,利润54万元,其中,销售出2.6万盒5斤包装的“火把圣地苦荞粉”,实现销售收入78万元,利润31.4万元,占公司总销售收入和利润的50%以上。
“布拖的苦荞粉自2005年打响了‘火把圣地苦荞粉’品牌,畅销北京、香港、成都等国内十多个省市,并远销日本、欧美、南非等地后,每年加工的苦荞粉简直是供不应求,前两天成都、西昌的大老板都还打电话来要求大量进货,只是现在货早就没得啰!”日子贸乐滋滋地说。
2013年3月,凉山州建茂(苦荞)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布拖,苦荞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伸,附加值得以提高,布拖苦荞产业更得以壮大。
据悉,该公司以苦荞粉的初、深加工为主,逐步将苦荞加工成大凉山建茂苦荞粉、大凉山建茂苦荞茶、大凉山建茂苦荞枕头、大凉山建茂苦荞饼等多种系列产品。今年,公司年产值预计达700万元,将实现利润100万元以上。目前,凉山州建茂(苦荞)食品有限公司正全力打造的以布拖苦荞为原料的大凉山建茂苦荞粉、苦荞茶等系列产品,品质优质,前景看好,成为布拖苦荞加工后的又一系列名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