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4月15日,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会第二次联席会议在贵州大方县慕俄格酒店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四省(区)彝学会负责人,贵州省、四川省彝学会总顾问,学会部分高级咨询专家、特邀彝学专家、学者等60余人,共同围绕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会长安金黎主持,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会上,全体参会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并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指引,重点就彝族古文字档案申报“世界(亚太)记忆文献遗产名录”的相关协作事宜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与商讨。
会议现场
古彝文作为世界现存的六大古文字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8000年至1万年前。彝族古文字文献不仅数量庞大,仅贵州毕节市官方和民间收藏的就多达数千册,而且内容涵盖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诸多领域,蕴含着彝族人民数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有55部(册)。此前,云南、四川等地在相关申遗工作中也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古彝文档案文献申报“世界(亚太)记忆文献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好此项申报工作,对于推动和促进彝文古籍的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申报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四省(区)彝学会必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努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推进申报工作的关键。同时,持续推进古彝文档案文献申报“世界(亚太)记忆文献遗产名录”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彝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还能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此外,各省彝学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充分挖掘本地彝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如彝族十月太阳历等的单项申遗工作,进一步丰富彝族文化的申遗成果。
此次会议的参会阵容强大,汇聚了众多彝学领域的知名人士。贵州省彝学会总顾问、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禄文斌、禄智明,凭借其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对彝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在会议中积极建言献策;贵州省彝学会总顾问、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黄家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会议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乔惠民,从宏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角度,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建明,作为彝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古彝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为会议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云南省彝学会会长、云南省农业厅原巡视员李国林,四川省彝学会总顾问、全国彝汉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沙马拉毅,四川省彝学会会长、西南民大国家民委大小凉山研究基地主任李文华,云南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成生,广西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清彩,以及贵州省彝学会会长、贵州省人大原农经委正厅长级副主任安金黎,贵州省彝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贵州省卫健委原巡视员黄平,贵州省彝学会高级咨询专家禄绍康、卢林、安顺才、李平凡、陈福来,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龙天来、李光平、陈光明、禄佳妮、陈世军、王明贵、吴浩亮、陇光国、秦廷书,大方县彝学会会长陈祖军、大方县慕俄格管理处处长尚飞等有关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的成就和深厚的造诣,在会议中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大方县慕俄格彝族文化展览馆。大方慕俄格古城贵州宣慰府(彝族九重宫),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彝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了彝族古代的辉煌。在这里,大家亲身感受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对彝族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为会议讨论提供了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目前,彝族文字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成果丰硕。2010年3月,四川省大凉山美姑县的“四川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被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据初步统计,仅在有“毕摩文化之乡”美誉的美姑县,散存于民间的毕摩文献就达330多种14万余卷(册)之多。这些文献不仅是祭祀类的专门宗教文献,更是“彝族核心文化的载体”,是彝族先民思想文化的宝库,是“彝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关系史、彝族文字、原始宗教、伦理规范、习惯法、天文历算学、医学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22年,主要流传在彝语南部方言区的彝族创世史诗文献《查姆》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查姆》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彝族的创世传说、历史传承和人口迁徙,反映了彝族先民在文学、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果,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3年1月,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有55部(册),这些档案涵盖了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为研究彝族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毕节作为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发起方言区之一,在保护传承彝族文献遗产方面成果显著,亮点纷呈。贵州的彝文古籍文献抢救性保护整理工作不仅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贵州彝族人口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有16个收藏单位藏有彝文古籍8000余册,占全国彝文献藏书总数15000册的一半以上。毕节地区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花文丛刻》《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彝文金石图录》等,属于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彝文古籍珍品,并出现了罗文笔三代人的彝文古籍翻译世家。毕节发现的彝文的金石铭文年代早,价值高且数量多。贵州威宁发现的李氏呗髦珍藏、青铜铸刻的夜郎人君神印,是毕摩极为重要的法器或法印,毕摩不看中官印,故名“神印”。大方县发现的镌刻于蜀汉建兴丙午年(226年)的《妥阿哲纪功碑》彝文刻石,是彝文广泛使用的重要物证;大方县征集到的罗甸水西铜钟的彝汉铭文年代为“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岁(1458年)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并且是钟鼎铭文,显示出重要的文物价值,比云南“镌字岩石碑”还早48年。贵州绘画插图的彝文古籍(如《那史彝文古籍插图》)特色浓厚,而在滇川桂三省区的彝文藏书中极难看到。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民委早于1983年就联合发文决定在有关学校进行民族语文的教学实验,彝文开始正式进入中小学,拉开了贵州省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序幕。在汉语文教学的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二类模式”双语教学,是贵州彝区推行的主要教学模式,试行过程中,彝族较为聚居的毕节地区效果尤为显著。早在1955年,贵州毕节地区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彝文翻译组,文革期间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复重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经过20多年的抢救,全国收集不足2万册,贵州毕节收集的彝文古籍就高达8000多册。贵州毕节地区不仅加强了彝族文字文献收集、文字编译、双语应用等,而且将古彝文作为打造、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拟利用彝族文字图画之美、象形之美、厚实之美、灵变之美、多彩之美,在大方古彝文化胜地集中收集展示古彝文献,在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乌蒙山韭菜坪创建“天书石林,石头字典”古彝文化景观,毕节彝语歌《阿西里西》歌以统编教材走进全国中学音乐课堂,“阿西里西指数”同时被海内外专家机构作为山地避暑旅游与清凉人居评价指标体系的命名性代名词。古彝文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传承价值正被进一步激活。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彝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在古彝文研究方面,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突出。现在贵州能识别彝文的彝族老人越来越少,认识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为不认识汉文,对古老彝文典籍翻译不出来,古彝文研究队伍严重匮乏。民间现存彝文古籍大多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有限,许多书籍正在遭受虫蛀、烟熏火燎和雨淋。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多属国内外孤本、珍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这份古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因此,加强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古彝文研究队伍建设的力度,做好“救书”“救人”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次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会第二次联席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四省(区)彝学会之间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明确了彝族古文字档案申报“世界(亚太)记忆文献遗产名录”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对于推动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相信在四省(区)彝学会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彝族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彝族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走向世界,让全球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彝族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