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被李子柒复出的消息疯狂刷屏
“李子柒回归”等话题
迅速登上全网热搜榜


这次她以“传统文化创作者”的身份回归
制作非遗的视频一经发出
短短一个小时就上了热门
时隔三年,李子柒还是那个李子柒
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感觉

11月13日
新华社发布**专访李子柒视频
她坦诚讲述自己在三年断更期间的经历
这三年里她从未停下脚步
一直在默默学习和积累
为了探寻中国传统手工艺非遗的精髓
她走访了中国20多个省市
拜访了超过100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
找到了继续往前走的方向和动力
李子柒的回归
不仅让人们看到她的坚持和努力
更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各地文旅也纷纷晒出自家的宝藏非遗
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
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评论区里的网友们
也都在为家乡的非遗宣传喊话
欢迎李子柒来家乡感受非遗的魅力
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
楚雄州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天文历法、音乐歌舞、服装刺绣
传统节庆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
截至今年8月
楚雄州已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
点击上方图片,带你游览十县市精彩非遗
从生动鲜活的传统戏剧
下面跟着小编一块
感受**代表的文化盛宴
领略楚雄非遗魅力
体验匠心与传承
彝剧
是在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
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在民族传统节日、宗教祭祀活动中
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地方民族戏剧

彝剧小戏《喝三秒》
彝剧的形成从最初简单的一个故事
发展到有固定文学剧本、人物音乐、唱腔
以及灯光道具、布景、服饰等
从简单的歌舞表演发展到有完善的表演形式
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种
在彝族白话腔的基础上
融入民间歌舞乐的演唱方式
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彝剧在楚雄州境内广泛流传
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的县(市)
并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姚安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以“拉花”和“莲花落”为主要内容
由农民艺人组织玩灯班子到各村各户去表演
表演多为由打岔人先唱祝词
然后拉花,再演出折子戏
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姚安花灯源于民间、传自民间
至今仍长盛不衰
成了姚安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
元谋花灯戏
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成熟于明末清初
是一个以民间歌、舞、乐为基础
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
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的地方剧种

元谋花灯戏中的迎圣演出
元谋传统花灯具有载歌载舞、表演性强
乡土气息浓郁等鲜明特点
每逢元宵佳节
当地村民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前往观赏、
花灯场上摩肩擦踵,盛况空前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观灯赏灯的热闹景象
2008年
元谋花灯作为传统戏剧
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楚雄
有一个名字如诗般美丽的节日
楚雄火把节
这是一个以火为名
以狂欢为宴的盛典
是彝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火不仅代表彝家山寨的质朴温暖
也代表彝族儿女的热情奔放
更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
开拓进取的精神指引

在彝族文化中
火把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历时三天三夜
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绚烂的焰火
欢腾的左脚舞
是火把节的主旋律
到处是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

四海八方的宾朋
当地各族群众
在这一天欢聚鹿城
共享“东方不夜城”的狂欢
感受彝家人热情似火的民族风情
楚雄州双柏县地处滇中腹地
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地
这里的彝族人民
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
至今保留着6500多年前的虎崇拜习俗
并完整地传承着神秘古老的彝族舞蹈“老虎笙”

老虎笙。郎晓玲 摄
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
小麦地冲彝族都要过“虎节”、跳“老虎笙”
传统的老虎笙由接虎神、跳虎舞
驱鬼扫邪和送虎4部分组成
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
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

老虎笙表演。白爱荣 摄
古老、神奇、原生态的彝族老虎笙
被中外学者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
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于2008年被国务院
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种源于民间生活的原始舞蹈
真实反映了彝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的性格特点

老虎笙表演。白爱荣 摄
最美的歌是左脚调,最美的舞是左脚舞
在楚雄的大街小巷、城乡山野
久久飘荡的都是熟悉的左脚调
大大小小的跳脚场
是城市、山村夜晚最热闹的地方
“弦子一响脚板痒”“跳脚跳到月亮落”
是楚雄人民爱跳左脚舞的真实写照

牟定彝和园左脚舞演出
左脚舞传承至今已近千年
舞蹈集歌、舞、乐三位一体
热情奔放,深受群众喜爱
被誉为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是一种既有历史发展脉络
又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现实文艺成果
的独特文化
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欢跳左脚舞
不限人数、不限场地的左脚舞
只要一把四弦响起来
寻声而来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俏皮的口哨声、绣着精美图饰的裤腿
整齐划一的脚步、融为一体的欢乐
楚雄彝族服饰历史悠久、类型众多
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内涵丰富
拥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
被誉为“穿在身上民族史书”
2014年
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
对历史的记述
绣在布中、穿在身上
用彝绣记忆楚雄的厚重历史文化
多彩风土人情
使彝绣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和新时代的艺术魅力
审美标准和生活习俗
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每一项非遗都历经岁月沧桑
在传承人手中薪火相传
不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也正是有了像李子柒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们
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
才得以走过千万时光,不被岁月蒙尘
来源丨微博、抖音、新华社、云南网、“学习强国”楚雄州学习平台、楚雄发布、楚雄文旅
编辑丨汤雁玲
审核丨李元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楚雄文旅 视频号
各位小伙伴,楚雄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hhcxwlzx2020@163.com
运维 |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